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系铜仁地区农业学校、铜仁地区卫生学校、铜仁地区财政学校、铜仁地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铜仁地区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五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75年来,五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稳步实施,全国高校从1999年起大扩招,在这种形势下,规模较小、层次偏低的中专学校陷入困境。根据铜署办[200187号文件精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筹备领导小组于20019月成立,王昆明副专员任组长,相关各局长和卫校、农校、财校、职校的校长担任小组成员。200110月,王昆明副专员召开筹备领导小组会议,对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可行性论证。200111月,地委书记肖永安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原则同意将地区农校、财校、卫校、职校、商校合并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上报省政府。2002625月,贵州省政府行文批准铜仁农校、财校、卫校、职校、商校合并组建成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6月合并组建以来,学院党政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在省教育厅和铜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实力迅速提升。200711月,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12月,获得贵州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4月,在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012月,跻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40所立项建设单位的行列;20115月,学院获评为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10月,学院领办的“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实现了高职、中职“双示范”。

第一节 铜仁地区农业学校

一、学校沿革(19382002

铜仁地区农业学校的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东南数省流亡师生,于1938年创办的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本部设铜仁,现铜仁一中)的农职部。19412月,分校的另两个部(初中部和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迁回铜仁本部,农职部移交给贵州省教育厅。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省政府决定在原农职部基础上,正式创办“贵州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并委派钟在祥为第一任校长。当时江口县城的禹王宫、城隍庙、香山祠作校舍,实行初农、高农两部并存制,学制均为3年。学生来源,除主要收留战区流亡学生外,也在省内招生。战区流亡学生享受伙食、书籍、制服、零用等国家贷学金,本省学生免收学费,其余自理。由于旧政府不重视教育,缺乏设备和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课程被迫停开,有的班级进入三年级后,不得不送往贵阳农业学校授课,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学校领导除第一任校长钟在祥外,从1943年后,由尹吉三(留学日本)、杨屯继任。1949年江口解放后农校并入了铜仁中学,人员分散。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底,铜仁地委决定恢复创建农校,在铜仁城北郊两板桥划拨土地600亩用作校园。1956年初,学校破土动工,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教学楼和可容纳500人的两幢学生宿舍完工。19573月份即正式招生开学,1958年搬迁江口。1961年奉令停办,1963年恢复,校址设在城郊桐子巷,没有正式招生,只开办了农业干部训练班。1964年秋季正式招生,1965年迁回两板桥原校址。1970年,根据地委决定,搬迁到大兴与大兴农场合并,利用原农场的土地、房屋、设备办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1973年又迁回铜仁两板桥,直至20025月五校合并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