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技术》(DR)课程标准
制定时间 |
制定人 |
审核人 |
修订时间 |
修订人 |
2019.08 |
范丽莎 |
谭利娟 |
2022.08 |
范丽莎 |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学 时:72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放射物理与防护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X线检查技术》是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设定的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主要是探讨、研究及使用DR影像设备对人体各部位进行X线检查的一项技能,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由原来单一的放射学科向综合性医学影像学科发展,职业岗位也由放射检查技术岗位向DR、CT、MRI、DSA、超声诊断等多种职业岗位转变。根据“按岗设项、医教融合”教学理念,针对放射科各岗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技能人才。
《X线检查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影像放射技士(师)资格考试为一体,体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课程体系的整体为:学校与附属医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医学影像放射技士(师)资格考试相接轨。使学生早接触影像设备、早接触病人,理论联系实际。
该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板。理论知识内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岗位需求及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用、能用”为原则,融合了医学影像放射技士(师)资格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数字化医学影像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采用教、看、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X线摄影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X线摄影的原则,各部位的摄影技术以及常用的造影技术和普通X线摄影的图像质量控制等,为成为合格的DR影像技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X线机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影像设备的操作过程。
2、掌握常规X线摄影的技术要点、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能胜任临床常见部位DR检查,为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培养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具备爱护病人身体的意识;
2、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
3、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
单元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
1 |
第一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论 |
理论教学 |
|
|
2 |
|
2
|
第二章 X线摄影原理的认知 |
理论教学 |
|
|
4 |
|
3 |
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的基本操作 |
理论教学 |
|
|
4 |
|
4 |
第四章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
理论教学 |
|
|
14 |
|
实训项目 |
|
1、掌握人体各部位的X线摄影的体表定位标志、摄影注意事项、常规摄影体位设计 |
32 |
|||
5 |
第五章 X线造影检查技术 |
理论教学 |
|
|
4 |
|
6 |
第六章 X线影像质量管理及控制 |
理论教学 |
|
|
2 |
|
7 |
综合实训 |
实训项目 |
头、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关节的摄影检查步骤、注意事项、标准影像显示。 |
|
2 |
|
8 |
实训考试 |
考试项目 |
头、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关节的摄影检查步骤、注意事项、标准影像显示。 |
头、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关节的摄影检查步骤
|
4 |
|
学时合计:72
|
理论教学 |
30 |
||||
实训 |
38 |
|||||
机动 |
4 |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及选用
教材选用李萌,张晓康主编的《X线摄影检查技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序号 |
书目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医学影像技术学 |
王鸣鹏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年 |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课程《X线检查技术》采用“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训练中,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的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和示范法、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反馈教学等,积极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让学生早期接触并熟悉影像设备;同时利用标准化病人,组织讨论或角色扮演法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
2、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训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性讲解和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增强学生对人体各个部位X线检查技术的掌握。能根据患者的病例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完成检查操作,独立应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进行处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影像检查医生打好基础。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态图像、视频教学等。
4、教学情境
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该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需充足的时间进行影像实训,老师在理论课讲解结束后,应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室进行实训操作,通过系统性实训操作的练习,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目前5人,教学人员多数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都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人员,但在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需进临床锻炼学习,同时缺乏教学经验,需进一步提高。
杨昌义,本科,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医师,一直从事影像检查及诊断工作能力10多年。
范丽莎,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职教师。
谭利娟,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专职教师。
杨滕,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员。
余红平,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员。
2、校内实训:校内DR设备一套。
3、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均需要二甲以上医院29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各种临床影像病例检查资源、多媒体教学片和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2、教学资源在校园网全面开放共享,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和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在良好的互动平台,有助于师生更好的了解和沟通。
3、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逐步建立开放式校内实训中心及相关运行模式,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五、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各按100分计数。
(1)理论考核方法: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2)技能考核方法:由学生随机抽取1个检查体位,模拟临床工作上影像检查全过程,技能考核成绩由老师依据检查体位评分标准综合评定。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考核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40%:20%:4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等
组成,实训成绩主要是影像技能考核。
六、教学项目设计
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技术教学采用X线四肢、头颅、脊柱、胸部、腹部及骨盆、乳腺摄影为框架结构,分理论课与实训课两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形式主要为课堂授课、和网络课程自学辅导等;实训课主要以分组模拟临床实际工作进行DR实训操作学习为主。
教学项目名称 |
情景设计 |
学习要求 |
备注 |
四肢X线摄影 |
|
|
|
头颅 |
1、熟悉头颅正位、侧位的摄影要领及图像显示内容; 2、熟悉柯氏位、瓦氏位的摄影目的、体位选择及图像内容; 3、了解下颌骨、鼻骨侧位的摄影要领。 |
|
|
脊柱 |
掌握颈椎、胸椎、腰椎的摄影体位、摄影目的、中心线及图像质量要求 |
|
|
胸部 |
掌握胸部正位、侧位、斜位的摄影目的、体位设计、呼吸方式、中心线及图像显示内容 |
|
|
腹部及骨盆 |
1、掌握腹部摄影的目的、体位、中心线及图像质量要求; 2、掌握骨盆摄影的目的、体位、中心线及图像质量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