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 CT检查技术》
课程标准
(2023年3月修订)
教学工作部制
目 录
课程名称: 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技术(CT)
课程代码: 02221310
适用专业: 医学影像技术
学时学分: 2学分
《CT检查技术》课程是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专业核心课等,同时是卫生专业技术资格+CT上岗证证书支撑课程之一,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先修的课程有先修的课程有《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解剖》等,后续的课程有《医学影像诊断学》,该课程的开设为后续课程的开设,以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CT上岗证证书的考取提供基础知识。
《CT检查技术》是理论课程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上紧密结合放射科CT岗位特征要求和学生就业去向,重点突出CT检查技术的实践、技能及思维的培养。理论课程教学中,介绍CT技术的发展,学习CT成像原理和CT图像处理等,对人体各部位的CT检查技术进行重点教学,同时也在CT模拟设备中对此部分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检查部位进行CT扫描。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具备爱护病人身体的意识;
2、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
3、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CT检查技术基本知识和成像理论。
2、掌握CT检查的原则,各部位的CT检查技术以及增强CT及图像质量控制等,为成为合格的医学影像技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熟练掌握CT设备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影像设备的操作过程。
2、掌握常规CT检查的技术要点、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能胜任临床常见部位CT检查,为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培养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道德素质: 诚实守信、尊重生命、重视诚信意、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遵守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具备爱护病人身体的意识 |
职业素质: 1.具有安全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2.具有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1、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 2、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意识。 |
1、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和检查操作专业理论; |
掌握CT检查技术基本知识和成像理论 |
1.能够熟练进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岗位诊疗操作并具有处理影像检查相关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能力。
|
熟练掌握CT设备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影像设备的操作过程。 |
第一章 CT检查技术概述
第二章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第三章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第四章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第五章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CT图像存储传输与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学时 |
学时分配 |
备注 (线上/ 线下) |
||
理论 (理实一体) |
实践 |
线下 |
||||
项目一第一章CT检查概述 |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技术的进化与发展
|
2 |
理论
|
|
线下 |
|
CT检查技术的基础知识 |
2 |
理论
|
|
线下 |
||
项目二第二章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
2 |
理论
|
|
线下 |
|
CT成像原理 |
2 |
理论
|
|
线下 |
||
项目三第三章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
第三章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
2 |
理论
|
|
线下 |
|
项目四第四章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
第四章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
2 |
理论
|
|
线下 |
|
项目五第五章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颅脑CT检查技术 头颈部CT检查技术 胸部CT检查技术 腹部CT检查技术 脊柱CT检查技术 盆腔CT检查技术 7、四肢关节及软组织检查技术 8、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
16 |
理论
|
24 |
线下 |
|
项目六第六章CT图像存储传输与质量控制 |
第六章CT图像存储传输与质量控制 |
2 |
理论
|
|
线下 |
任务 |
内容要求 |
融入思政元素 |
对应的“”岗、证、赛“” 内容 |
|
项目一 概述 |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技术的进化与发展
|
1.掌握:CT检查技术的概念、CT图像的特点、CT检查技术的基本知识 2.熟悉:CT检查技术岗位的重要性、CT检查技术的岗位职责 3.了解CT的发展历史。相对DR、MRI的优缺点
|
1、人文关怀 2、职业道德 |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
CT检查技术的基础知识 |
1.掌握:CT检查技术的概念、CT图像的特点、CT检查技术的基本知识 2.熟悉:CT检查技术岗位的重要性、CT检查技术的岗位职责 3.了解CT的发展历史。相对DR、MRI的优缺点
|
1、人文关怀 2、职业道德 |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
|
项目二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
CT的成像及图像质量要求、图像传输掌握:单能X线在匀质物体中衰减规律、单能X线在非匀质物体中衰减特点、CT成像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图像重建原理、单层螺旋设备成像原理 熟悉:CT扫描机的硬件及各主要部件的作用、X线束硬化效应 |
1、医学伦理 2、人文关怀和安全意识 3、职业道德 |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
CT成像原理 |
CT的成像及图像质量要求、图像传输掌握:单能X线在匀质物体中衰减规律、单能X线在非匀质物体中衰减特点、CT成像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图像重建原理、单层螺旋设备成像原理 熟悉:CT扫描机的硬件及各主要部件的作用、X线束硬化效应 |
1、医学伦理 2、人文关怀和安全意识 3、职业道德 |
CT成像原理 |
|
项目三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
1.掌握CT检查前准备工作、CT检查步骤与流程、CT平扫与增强扫描类型、动脉CTA检查
2.熟悉静脉CTA检查
|
|
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 证:各种扫描方式的要点 |
项目四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
掌握:CT图像重组技术概念、窗口技术(窗宽、窗位)概念及其意义、CT辐射防护原则。
熟悉: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CT图像质量与CT辐射剂量的关系
|
人文关怀 |
岗:1、根据需求进行图像处理 注意防护规范操作 证: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CT图像质量与CT辐射剂量的关系 |
项目五第五章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颅脑CT检查技术
|
1.掌握各部位的CT常规平扫、常规增强和血管成像的检查技术及相应后处理。 2.熟悉各部位的CT检查的适应证与相关准备。 3.了解各部位CT检查的注意事项。 |
1、人文关怀和安全意识 2、职业道德 |
岗:进行CT各部位的检查 证:CT扫描注意事项、适应症和禁忌症
|
头颈部CT检查技术
|
||||
胸部CT检查技术
|
||||
腹部CT检查技术
|
||||
脊柱CT检查技术
|
||||
盆腔CT检查技术
|
||||
四肢关节及软组织检查技术 |
||||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过程性评价: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各按100分计数。
(1)理论考核方法: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2)技能考核方法:由学生随机抽取1个检查体位,模拟临床工作上影像检查全过程,技能考核成绩由老师依据检查体位评分标准综合评定。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考核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50%:20%:3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等组成,实训成绩主要是影像技能考核。
2.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实习前综合考核,由校内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课程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成绩 组成 平时成绩 |
考核/考评环节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课程 目标 |
课堂出勤率 |
课堂出勤率 |
素质目标: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诚信意识培养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
|
课堂活动参与 |
课堂活动参与 |
||
作业完成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 |
||
实训成绩 |
人体各部位的CT检查操作过程及图像后处理 |
检查操作过程 |
1、熟练掌握CT设备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影像设备的操作过程。 2、掌握常规CT检查的技术要点、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能胜任临床常见部位CT检查, |
图像后处理 |
掌握CT图像质量控制。 |
||
期末考试成绩 |
期末考试 |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
1、掌握CT检查技术基本知识和成像理论。 2、掌握CT检查的原则,各部位的CT检查技术以及增强CT及图像质量控制 |
1、教学模式
课程《CT检查技术》采用“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训练中,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的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和示范法、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反馈教学等,积极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让学生早期接触并熟悉影像设备;同时利用标准化病人,组织讨论或角色扮演法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
2、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己动手练习,增强学生对人体各个部位检查技术的认识。能根据患者的病例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完成检查操作,独立应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进行处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影像检查医生打好基础。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态图像、视频教学等。
4、教学情境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学生在该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需充
足的时间进行影像实训,老师在理论课讲解结束后,应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室进行实训操作,通过系统性实训操作的练习,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资源:
1.线上资源:ttps://mooc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27404465&clazzid=60643089&edit=true&v=0&cpi=0&pageHeader=0
2.线下资源
(1)选用教材:张卫萍主编的《CT检查技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
(2)参考书籍:《CT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影像断层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等
(3)相关标准:国家教学相关标准
(4)实训资源:
1、校内实训:CT扫描仪、CT检查体模、高压注射器、个人放射防护用品等
2、现有综合性二甲以上校外实训基地29所。
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5人,专任教师要求初级职称,有本科以上学历,应具有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或企业挂职锻炼实践经历;兼职教师要求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在医学影像行业或三甲以上医院工作的专家、技术骨干,能胜任本课程综合实训的教学指导。
(四)课程评估
2.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
七、授课进程与安排
授课内容整合及进度表 |
周别 |
授课内容 |
学时 |
备注 |
2 |
第一章 CT检查技术概述 第一节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的进化与发展 |
2 |
|
|
3
|
第一章 CT检查技术概述 第三节 CT检查技术的基础知识 |
2 |
|
|
第二章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第一节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第二节 CT成像原理 |
2 |
|
||
4 |
第二章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第二节 CT成像原理 |
2 |
|
|
5 |
国庆节 |
|
|
|
国庆节 |
|
|
||
6 |
第三章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 |
2 |
|
|
7 |
第四章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
2 |
|
|
颅脑CT检查技术 |
2 |
|
||
8 |
头颈部CT检查技术 |
2 |
|
|
9
|
胸部CT检查技术 |
2 |
|
|
腹部CT检查技术 |
2 |
|
||
10 |
盆腔CT检查技术 |
2 |
|
|
11
|
脊柱CT检查技术 |
2 |
|
|
四肢骨关节与软组织CT检查技术 |
2 |
|
||
12 |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
2 |
|
|
13
|
第六章 CT图像存储传输与质量控制 |
2 |
|
|
实训:颅脑、头颈部CT检查技术 |
2 |
|
||
14 |
实训:颅脑、头颈部CT检查技术 |
2 |
|
|
15 |
实训:胸部CT检查技术 |
2 |
|
|
实训:胸部CT检查技术 |
2 |
|
||
16 |
实训:腹部CT检查技术 |
2 |
|
|
17 |
实训:腹部CT检查技术 |
2 |
|
|
实训:盆腔、脊柱CT检查技术 |
2 |
|
||
18 |
实训:盆腔、脊柱CT检查技术 |
2 |
|
|
19 |
实训:四肢关节CT检查技术 |
2 |
|
|
实训:四肢关节CT检查技术 |
2 |
|
八、审核
课程负责人 审核 |
签 字: 时 间: |
教研室主任 审核 |
签 字: 时 间: |
教学单位负责人 审核 |
签 字: 时 间: |
教学工作部负责人审核 |
签 字: 时 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