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制定时间 |
制定人 |
审核人 |
修订时间 |
修订人 |
2021.02. |
黄文弟 |
谭利娟 |
2021.02 |
黄文弟 |
适用专业:核医学
学 时:24学时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医学影像设备学、内科学、外科学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核医学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临床医学课程。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近二十年来,核医学影像设备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引进国内以后,核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设备应用于临床,使影像医学进入分子水平。本课程主要讲授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重点是使用核素显像剂在各系统、器官影像诊断中的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核医学影像可做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
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核医学》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师、加强素质教育为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施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建设。
课程设计思路为:突出专科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方法的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影像核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技能,并对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最新进展有所了解。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了解核医学的工作流程,理解核医学影像诊断的原理,掌握主要临床适应证及典型异常图像特点,清楚影像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员团体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影像核医学特点,概括临床核医学的适用范围。
2、能清楚阐述核医学的显像原理,使用所学原理对图像作出正确判断。
3、能辨认各系统、器官的显像方式和种类,阐述主要系统显像的原理及方法。
4、能正确描述正常影像表现,对典型的异常影像做出正确判断,能够应用临床思维能力对典型病例进行鉴别诊断。
5、识别核医学各种仪器,基本操作方式和图像处理技术。
(二)能力目标
1.帮助学员正确认识医用放射性核素检查的正当性;克服对射线的恐惧心理,了解放射性核素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见习建立正确的射线防护意识。
3.通过分组病例讨论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病例讨论中发挥团队优势,提出有创造性的意见。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情操。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
单元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
1 |
绪论 |
理论教学 |
|
|
1 |
2 |
第一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
理论教学 |
|
了解:
熟悉: 1.核衰变的类型、规律、衰变常数和半衰期(物理、生物和有效)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带电粒子、y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 掌握: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与放射性核素的定义。
|
1 |
3 |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设备 |
理论教学 |
|
了解:
熟悉: SPECT、PET与CT图像技术的异同。 掌握:核素显像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1 |
3 |
第三章 放射核素示踪技术与图像采集方式 |
理论教学 |
|
|
1 |
4
|
第四章 放射性药物 |
理论教学 |
|
|
1 |
5 |
第五章 核医学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
理论教学 |
|
|
1 |
6 |
第七章 神经系统 |
理论教学 |
|
|
2 |
7 |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
理论教学 |
|
|
2 |
8 |
第十章 消化系统 |
理论教学 |
|
3、了解消化道出血显像的原理、适应证、检查方法及诊断要点;肝胶体显像、肝血流灌注与血池显像适应证及诊断要点。 |
2 |
9 |
第十二章 骨骼系统 |
理论教学 |
|
|
2 |
10 |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 |
理论教学 |
|
1、掌握: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常用放射性约物以及操作程序;掌握利尿剂介入实验法、适应证及其目的;掌握肾图的概念、正常分段、异常类型;掌握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两种放射性药物的区别。 2、熟悉:肾动态显像、肾图、肾有效血浆和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适应证、图像分析及诊断要点;熟悉肾静态显像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原理及显像剂。 3、了解肾静态显像、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显像方法、放射性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
2 |
11 |
第十六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
理论教学 |
|
|
2 |
机动 |
4学时 |
|
|||
考试 |
2学时 |
|
|||
合计 |
24学时 |
|
四、实施建议
1、教材编写
王辉主编的《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取舍。
主要参考书目
序号 |
书目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核医学》 |
王荣福、安锐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8 |
|
|
|
|
|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尽量做到工学结合。
2、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典型影像病例资料的讲解化解重点、难点。根据专业层次的教学要求,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动、静态图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适当的视频教学、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使学生了解核医学的仪器设备、器械,以及各个系统的各种显像原理、方法及适应证等,目的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通过多媒体授课及临床见习,增加对各个系统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通过分组对部分病例学习、讨论,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实训教学:目前校内没有相应的实训条件,所以只能通过见习的方式来进行。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PPT、视频教学等手段。
(三)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2人。其中1人为外聘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罗应斌,放射科主任医生,在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从事诊断工作。临床经验非常丰富。
黄文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事影像专业教学工作4年。
2、校内实训:暂无。
3、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均是二甲以上医院20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待条件成熟时将本课程做成网络资源课程,让学生学习更方便。
五、教学评价
1. 理论考核:提问、作业、 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
2.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学生技能操作考核、书面测评等综合评价学生。
六、教学项目设计
见教学内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