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精神永存。为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4日,铜仁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苗韵铜旅黔行队”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街道,与龙世昌烈士侄孙龙勇老师展开深度访谈。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解码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龙世昌的生命密码。当团队成员和孙龙勇老师站在龙世昌烈士故居,触摸那些浸透战火的往事,一个“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的瞬间,正以超越时空的力量,在新时代青年心中铸刻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一、烽烟记忆中的精神坐标:从个体壮举到民族丰碑
龙勇老师的讲述勾勒出英雄的成长底色:“在残酷环境中磨砺出的吃苦耐劳、耿直坚毅,是龙世昌刻在骨子里的品格。”这种从苦难土壤中萌发的精神力量,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坑道里迎来终极绽放——当爆破筒刺入阵地,那句“让我来”的呐喊,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壮烈抉择,更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注脚。军功章上的锈迹、泛黄照片里的眼神,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英雄壮举从来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精神基因在时代熔炉中的必然淬炼。
二、历史回响与时代应答:从红色基因到振兴动能
他牺牲前最后一句话是“让我来。”龙勇老师叙述中不禁留下的热泪折射的不仅是家族荣光,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集体记忆。字里行间,龙世昌的名字恰似一粒穿越时空的沙,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民族精神的河床。这种记忆正在转化为具象的传承行动:龙勇将英雄故事带入课堂,让“世昌中学”的校名成为流动的精神教材;松桃人民将区、乡、村更名为“世昌”,让英雄名字嵌入城市肌理。
访谈中,龙世昌英雄后人展示了烈士生前军功章等珍贵照片,字里行间透露出赤子报国之志。龙勇老师讲述平时他不仅将龙世昌英雄的事迹与家人说,更是与自己的学生讲述英雄的故事,他说要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宣讲者,讲好革命的故事,讲好英雄的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队长陈西西感慨到“亲眼这些历史见证,仿佛听见英雄的呐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实践的动力。”
三、精神坐标的当代解码:从时光沙漏到永恒火种
“不知是时间带走了沙粒,还是沙粒裹挟了光阴。”当团队成员漫步世昌广场,那些以英雄命名的地标,已然构成一部“行走的党史教科书”,让“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焕发新生。当年轻队员们抚摸烈士遗物,那些泛白的字迹、磨损的勋章,正在完成一场隐秘的精神传递——英雄用生命书写的“担当”二字,此刻正被青年们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笔记、文化传承的创新方案。
这场访谈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传承的辩证法:英雄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后人对历史细节的铭记,更在于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资源。从抗美援朝的坑道到乡村振兴的田野,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奋斗”的精神内核。当松桃的山风拂过世昌广场的石碑,龙世昌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篇——它化作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化作实践队奔走的脚印,化作千万青年建设祖国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