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榜样】田银萍:那些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日期:2022-12-01  作者:  浏览量:1544

田银萍,女,侗族,中共党员,1962年12月生,贵州万山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思政教授,铜仁市首届德师。35年来扎根铜仁职教最前沿,孜孜不停,诲人不倦,三尺讲台传经论,殚精竭虑育新人。

“误入”三尺讲台

1987年8月12日,我从万山搭乘汽车到达原来的汽车站,学校派了一辆小皮卡(平常用于食堂采购)接我,师傅姓张,后来一直叫他“张哥”。他帮我把行李(一卷被条、两纸箱书)搬上车,我坐在车上唯一的搭乘座位上,大约20分钟来到一个比较偏却很幽静的校园(原铜仁农校),在这里,我将开始崭新的人生。我是贵州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的,我们班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司法、政府、民政系统的较多,进入学校的很少。来到铜仁农校,以为就是在行政科室打打杂、做做事务性的管理,谁知几天后通知我试讲,这对于一个毫无思想准备和讲台经历的我来说,试讲的效果不言而喻。糟糕的结果没有改变领导们的本意,我“被迫”拿着教案和教材走上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35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与年华最美丽的青春就这样厮守在一起,从此不愿再分离。

班主任是担当

教学刚刚开始3个月,“班主任”这个起初不知到底有多重的“头衔”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又挂到我的肩头。是因为一个同事生孩子,她带的班必须有一个人接替。晚自习学生科长把我领到那班教室,我忐忑地尾随进去,尽管科长虚张声势地把我介绍了一遍,但我心中一点底都没有,40多双眼睛齐刷刷看着我,其中一名学生用眼斜视(过后才知她是天生斜视),让我更加紧张。接下来的班级事务让我有些措手不及,领发劳动工具、安排卫生值日、学生生病照顾、困难学生帮扶、各类活动组织开展等。好在那时的学生自律性强,外界干扰相对较少,比较好管理。但一次深夜发生的事让我至今有些后怕。一位女学生因病住院(东门桥老地医),凌晨3点多突然休克,必须马上输血。当时学校只有几部电话机,是医务室值班医生唐关平跑到我家敲窗户叫醒我,我弹簧式一跳而起慌忙穿戴(之后发现衣服是反面的),闯进公公婆婆的卧室,向婆婆借了400元钱,一路小跑(没有应急意识,诸如报告学校领导、请求派车等),路上静得掉片树叶都听得见,11月深秋本是寒气很重,可到达医院时已经汗湿内襟,大概是因为紧张和害怕导致。学生得到及时的抢救,我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有了一个好交代。班主任工作遇到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今天回想起来都变成了美好的记忆,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变得强大和智慧,以至于2003年农、财、卫、商、职五校合并升格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上安排我到医学系(2006年分离组建药学系,2007年组建新的医学系和护理系)担任领导干部时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

重拾读研之梦

2004年3月31日,侯长林院长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启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程”,4月1日,召开中层干部会,宣布“硕士研究生培养工程”正式启动,规定:凡是考上硕士的,所有学费学院报销。

同时要求40岁以下的教职工必须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鼓励40岁以上的教职工参加考试。听了这个决定,心理暗自高兴,因为自己属于“鼓励系列”。可是,院长却在老校区礼堂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普遍动员,对中层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参考,我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但大学毕业前考研经历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正值青春年少,加之英语水平还过得去,结果,大半年的努力还是没有走进心仪的南开大学,毕业以后不敢问津,以为此梦将永久沉睡。但想不到形势变化如此之快,发展的浪潮逼着自己要面对新的挑战,顺势努把力,说不定真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老师。内心力量被激活,考研的梦想又拾起。2005年,88名干部职工参加考试,包括侯长林院长、覃礼涛副书记、樊黔江副院长。为了帮助报名考试的干部职工,学校还专门请老师做辅导,开了两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前往贵阳考试。结果,我和侯长林院长考取贵州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罗刚、罗静、吴敏、李吉祥、邹序安、田如英、黄雪飞、周恒、顾昌华、袁德奎、张黎飞等22名教师考取贵州大学的农推硕士。学习的过程比考试的过程更艰辛,几年的寒暑假吃住在师大学生寝室。奇怪的是,学习起来很有劲,真是一个充电打气的过程,没有虚度。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料,我周末找到贵州粮食学校的一个同学,她在学校管微机中心,可以海量地收集资料,但“非工作人员免进”。她周末要到清镇去,不能给我开关门,进出是受限的。我吃饱一顿饭,带了几个面包、几瓶酸奶、少许豆腐干,原本只想查一晚资料就出来,可进去后发现很多电脑不好操作,当时只有小灵通,联系很不方便,又不甘心空手而归,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最终在里面熬了两晚一天(周五进去周日出来),差点坚持不下来,想到如拿不到毕业证,所交的1.5万元学费就得自付,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为了这个读研梦,经历了综合能力和意志力的再次磨炼,感谢学院这个智慧的决策。2007年,第一批自培研究生毕业,成为学院发展的人才支撑,她就像星星之火,迎来第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如吴强、张芸、罗贤通、朱锋钊等,今天的他们都成了学院的骨干、专家、教授、领导。

借他山之石攻玉

   学院发展之初,领导十分重视对中层干部培养锻炼,通过考察学习、访问交流,增长干部的见识,拓展干部的视野。2006年9月19日-28日,我与彭明生、石玉芳、付海兰、麻建新随院长侯长林乘坐吴周民开的一辆崭新的黑色金杯面包车从南到北,途经湖南、江苏、天津、北京、山东、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市,拜访了江苏无锡商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这次出行,我担负着秘书、联络员、后勤服务等工作。石玉芳刚手术出院不久,付海兰身体不够好,沿途还得放点心在她们身上。尤其当年学校方方面面都比较困难,路途的食宿都得周全考虑,住不能在繁华的中心城市,吃不能进大酒店,因为费用高,但又得保障安全。我们住过北京的地下室,吃过馍对开水,如果住的酒店能供应早餐那就是较为奢侈的了。当酒店有早餐供应或路途吃馍时,我会把吃剩的、可带的打包带走,以备路上前不着村后不落店时充充饥。一次在酒店吃早餐时,我偷偷抓了10来个鸡蛋放在包里,路上歇息准备吃时才发现是生的,结果大家捧腹大笑,忍着饿前行。有一天跑了1400多里,大多是国道,不好走,到了目的地已经深夜两点多钟了,除了旅馆,其他店面都黑灯瞎火。仅剩的几小盒饼干我们让院长先吃,他有低血糖。经过长途的颠簸,困比饿更甚。外出考察学习,收获的终能抚慰好身心的疲劳。这一次,我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近距离看见天安门城楼,我瞻仰了敬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遗容,感受了首都的磅礴气势。我亲眼看到发展较好的兄弟院校的概貌,了解到了高职办学的一些先进理念,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正是这些借用的玉石和嫁接的各类资源助推了铜仁职院的发展。也是这一次,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所学校必须办出水平、拼出实力、干出成果,才有“身贵位尊”的自信。

泪别心爱的岗位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为了加强学院干部队伍建设,2020年12月2日,组织上免去了我的行政职务,让我提前进入“拿俸禄不管事”系列,这对一名老同志来说是极大的嘉奖和厚重的福利!可当要我做表态发言时,平时谈吐流利的我语塞哽咽、词不达意,眼泪没有管住,感觉就像正在冲锋的战士突然接到原地休息的命令一样失落,不是因为没有了职务,而是失去与战友共同拼杀的战场。铜仁职院的发展就是一场场战役打过来的,我有幸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参加并见证了每一场战役的胜利!我敬重那些为铜仁职院发展贡献过力量和智慧的离退休老同志,更羡慕仍然奋斗在岗位上的战友和同事,因为他们的青春在闪闪发光!

生命的缝隙,塞满了无数珍贵的记忆。一路走来,无论在原铜仁农校,还是亲历从奠基的第一铲土到今天的百强职院、“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那些为了发展所历经的筚路蓝缕和深沉感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领导的培养、同事的体谅,很久的人,很旧的事,总会发酵出别样的味道来。每当一起奋斗过的领导、同事离别,泪水总会流淌满脸,难怪我从不曾想过离开,确实是因为职院这块土地已融入了我的精神“血液”!曾经的苦与累,欢与乐,甚至委屈和挫败,都化为我对职院那份深沉的爱,直到永远......

微信截图_20221201153843.png

                  

 

分享到
编辑:  丨 内容来源: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