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近距离触摸非遗脉络,传承文化根脉,2025 年 6月 30 日傍晚,铜仁职业技术大学 “拾光守遗” 实践团10名成员在指导老师晏薇娜、昌晏飞、王美会带领下,抵达云舍村土家民俗风情表演场,开启了一场与非遗对话的实践之旅。
一、非遗技艺交流:老艺人手把手传习
实践团满怀对土家非遗文化的学习向往,向当地艺人请教了傩戏、摆手舞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它们是土家人驱邪纳福的情景演绎,以及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的集体舞蹈。当地艺人手持色彩浓烈的傩戏面具,纠正手势步伐并讲解背后故事,或喊着号子示范摆手舞。团队成员从步伐错乱到渐入佳境,裙摆随节奏飞扬。学教间无身份隔阂,唯有对文化的共同珍视。
(当地艺人带领实践团成员学习摆手舞。潘冬玉供图)
二、华佗五禽戏展演:古技焕活乡村舞台
在一片欢呼声中,实践团为当地村民及游客带来了华佗五禽戏的表演和讲解。华佗五禽戏于 2011 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养生功法,团队成员的一招一式融合了古医养生智慧与非遗韵味,吸引村民及游客驻足。表演结束后,实践团邀请观众上台体验五禽戏,让非遗从书本走进生活。
(实践团表演华佗五禽戏。陈垠肃 供图)
(实践团带领观众体验华佗五禽戏。陈垠肃 供图)
三、篝火晚会共融:民族文化在火光中传递
当地土家民俗文化表演落幕,篝火晚会燃起。团队成员与村民及游客围火而立,听芦笙乡音、看民族舞蹈,随节奏拍手学舞。火光映红笑脸,人们打破隔阂,书本上的风土人情化作掌心相触的温度。实践团直播全程记录篝火歌舞盛况,观众通过屏幕感受现场氛围,点赞互动持续升温,让土家民俗文化在数字空间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参与当地篝火晚会。陈垠肃 供图)
活动尾声,实践团与当地艺人及游客在舞台合影,五禽戏的舒展、傩戏的神韵、摆手舞的欢快定格为非遗与青春交融的画面。此次实践中,直播宣传以可视化方式激活文化传播,不仅让 219 名观众实时见证非遗魅力,更以 1.8 万次点赞凝聚公众关注。团队成员感悟:青年既需承载书本知识,更应接住乡土烟火,非遗的生命力藏在人与人的联结中,而借助直播等新载体,能让文化之光穿透时空,照亮更广阔的传承之路。
(实践团直播宣传数据。徐杰 供图)
(实践团于舞台合影留恋。吴丹丹 供图)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非遗剪纸润童心,户外实践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