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纷扰、节奏加快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情绪的低谷与心灵的挣扎。特别是处于成长与探索阶段的高校学生,面对学业、人际、未来等多重压力,心理上的孤独与迷茫有时会被无限放大。自杀,作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每年导致超过70万人失去生命,而其背后往往是未被倾听的痛苦、未被看见的绝望。
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关乎倾听、关乎行动的重要日子。它不只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项全球性的倡议,提醒我们:自杀可以预防,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2024—2026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全球统一主题为——“改变自杀叙事”(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这一倡议呼吁我们不再沉默,而是以开放、真诚且具有共情的对话,重新构建我们对心理危机与自杀问题的理解和回应。
我们如何讲述痛苦,如何回应他人的困境,直接影响着对待自杀问题的态度与行为。长期以来的污名与误解,使许多本可获助的个体选择隐藏真实感受,认为“求助即脆弱”,甚至“自己不值得被帮助”。改变叙事,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创造一个允许脆弱、鼓励表达、支持疗愈的文化语境。这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学习如何与痛苦共存,并相信转变的可能。
真正的关怀不仅存在于内心,更应转化为语言和行动。有效的心理支持并不总是依赖专业术语与技术,而是始于普通人之间的真诚沟通:
1.敢于提问,不回避沉重
不要害怕询问“你最近是不是很难过?”或“你有没有想过伤害自己?”。研究表明,坦诚且善意的提问并不会“植入”自杀念头,反而可能为对方打开一扇释放压力的窗。
2.倾听大于说服
我们常常急于给出建议、安慰甚至否定对方的感受(比如“别这么想,你看你有多优秀”)。但真正的支持首先来自于倾听。尝试用“我在这里陪你”“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代替评价与打断。
3.从个人故事中看见系统性支持
每一个曾面对心理危机的人,其经历都是独特的,但也折射出共同的需求: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我们鼓励大家在安全、自愿的前提下分享自己的经历——不是你如何“战胜”了痛苦,而是你如何与之对话、如何寻找光亮。这些真实叙事极具感染力,能够减轻他人的羞耻与孤独。
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一个心灵相互滋养的共同体。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多层面的共同努力:
(1)个人层面:
培养自我关怀的习惯,学会识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信号,使用正念、书写、艺术表达等方式疏导压力,并在必要时勇敢求助。
(2)朋辈层面:
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可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网络。简单的陪伴、一顿饭、一次散步、一条“在想你”的消息,都可能成为他人坚持的理由。
(3)专业支持层面:
寻求专业帮助是Strength(力量)而非Weakness(软弱)的体现。心理辅导不是“最后的选择”,而是自我关怀的重要方式。我们鼓励大家在需要的时候主动预约咨询,获取更系统、更稳定的支持。专业的心理服务可以提供安全的倾诉空间、科学的调适方法,并帮助构建长期的心理韧性。
我们呼吁每一位同学、老师、校园工作者,在这场关乎生命与希望的行动中,没有旁观者。哪怕微小的对话、片刻的倾听、一次转发、一句“我愿意理解你”,都是在向这个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你很重要,你的故事可以被改写,你从不孤单。
心理中心始终愿意陪你共同面对,如有需要,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将提供专业、保密、免费的心理支持:
心理预约电话:(0856)6909205
咨询地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图书馆4楼3-12)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2:00,14:00—17:00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800-810-1117;010-82951332(24小时)
希望24热线-Life Crisis Interrupt:400-161-9995(24小时)
让我们从今天起,学会用对话接近痛苦,用倾听替代评判,用行动传递希望,因为每一次真诚的开口,都不只是在谈话——而是在共同书写一个更加温暖、坚强、充满支持的新故事。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情绪急救实用指南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