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团队深入松桃县校园和非遗工艺坊,开展松桃非遗文化探寻活动。
清晨,团队来到松桃县第四幼儿园,探寻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非遗的经纬里,藏着先辈们的智慧密码;校园的天地间,跃动着少年们的探索之心。当这两者相遇,就像古老的歌谣遇上清脆的童声,传统的纹样撞上青春的笔触——那些曾在岁月里静静沉淀的技艺、故事与情怀,开始在课本之外、课堂之间苏醒,让年轻的生命在与非遗的对话中,读懂文化的根脉,也让非遗在校园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
四面鼓是松桃苗族花鼓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瓦窑村是花鼓艺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1994年,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
探寻松桃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松桃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启发了大家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思考。进校园活动结束后,团队与幼儿园教师合影留念,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张照片也定格下了这充满意义的瞬间。
下午,大家来到了苗疆工艺坊,走访松桃苗绣工坊和绣娘。在这里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苗绣的一针一线,是苗族先民刻在布帛上的“无字史诗”。那些跃动在靛蓝、绯红、明黄绸缎上的蝴蝶、铜鼓、百鸟纹样,藏着“蝴蝶妈妈”的古老传说,记着迁徙路上的风雨兼程,也绣着田间地头的春华秋实。当指尖抚过细密的针脚,仿佛能听见千百年前苗族绣娘的低语——这不仅是经纬交织的织物,更是一个民族用色彩与线条写就的生命密码,在时光里静静流淌,等待着与每一个懂它的人相遇。
松桃苗绣以平绣、辫绣、打籽绣、破线绣等为主,其中“辫绣”堪称一绝——先将丝线编成细辫,再盘绣于布面,立体感极强,纹样如浮雕般凸起。松桃苗绣不仅是服饰装饰,更是苗族的“活态史书”。
通过文旅融合路径,可将非遗转化为文化体验游产品、文创产业链,激活产业振兴;培育“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建立合作社组织模式,助力人才与组织振兴;结合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推动生态与文化振兴。
此次活动是探索“非遗+乡村振兴”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发挥专业特长,探索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用青春力量活化松桃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