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医心为民·仁心铸魂”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联合附属医院,在松桃县正大镇地容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将专业的关怀送到那些行动不便、最需要帮助的村民身边。
地容村中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高龄、体弱老人,尤其是困于病榻的乡亲是本次义诊的重点服务对象。通过前期村医介绍,队员们摸排出“重点关怀名单”,并提前上门一家一户通知义诊的时间和地点。
义诊现场,气氛热闹非凡,乡亲们早早就来到村委会院前等待。在附属医院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队员们迅速集结,布置好工作位,就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年过七旬的石爷爷因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腿脚不便已很少迈出家门。队员徐豪麻利地为其绑好血压计袖带开始测量,“168/95,阿公,血压还是高啊。最近咸菜是不是没少吃?”他用方言轻声细问,并在老师指导下标注了用药调整建议,反复叮嘱低盐饮食和定期监测。
近期炎热多雨的天气,让吴婆婆因风湿变形的手指关节时常隐隐作痛。“婆婆,这里痛不?这样按着舒服点没?”贺老师找准穴位,手法刚柔并济地推拿起来,随后步入银针。“哎哟,松快多了!”吴婆婆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住队员的手腕:“你们这些娃娃好,懂我们的老法子,还肯到这山沟沟里来帮助我们……”
因偏瘫身体难以挪动无法来到义诊现场的龙婆婆,医疗队决定送服务上门。面对听力下降的老人,队员们自然地俯身凑近耳边,提高音量;将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成“少吃咸”、“药别乱停”这些最朴实的叮咛。医师们为她测量了血压、血糖,还仔细检查了她的常用药,在药盒上用粗笔大字标清服用时间。
这次深入村民家中的行走,对年轻的医学生而言,更是一堂刻骨铭心的成长课。队员马斌雪感触道:“书本上的解剖、药理的知识是冰冷的,今天亲眼看到老人家眼底的高血压病变,亲手摸到龙婆婆变形的骨节,才把知识和病人的痛真正联系起来。”队长徐世丹工作笔记里写道:“当感受到老人家攥着我手腕的温度,那份沉甸甸的依赖和信任,让‘医者仁心’四个字突然有了血肉。它化作我们背起药箱时坚定的脚步,化作叩响每一扇需要温暖的家门的笃定回响。”行走中浸透衣衫的汗水,无声地淬炼着青春的担当与职业的魂魄。
铜仁职院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地容村的沟坎,把专业的诊疗和滚烫的仁心,结结实实送到了老乡的床头前、心坎里。在乡村振兴的长路上,他们用青春刻下健康守护的生动印记——健康中国,一个也不能落下;仁心之路,必始于这足下的乡土。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三下乡】“护您黔行启新程,健康相伴”助乡居——护理学子“三下乡”首日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