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下乡】“稻可道”团队田间实践: 解码郭家湾稻鸭共生的生态密码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日期:2025-06-30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稻可道”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已踏着露水抵达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在田碧虎、龚向胜、王忍、车凡昊四位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放下行囊便投入到紧张的实践中——一场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的探索,就此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上展开。

图片1(1).png

(图为村干部吴沥海摄)

简单安顿后,农户的庭院成为实践的第一站——座谈会。不锈钢长桌旁,围坐在一群对知识的渴望的志愿者,在陈家组的农户们带着乡土气息的话语格外真切,师生们的笔记本很快记满了郭家湾的“家底”:全村13个组共2320人,1537亩田地中,1266亩水稻田如同绿色绸缎铺展在山间,20多亩马蹄田藏着水乡的细腻,200多亩经济作物则勾勒出多元种植的轮廓。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10700只麻鸭苗的分配数据——312户农户接过鸭苗时,有人捧着10只的“起步量”小心翼翼,也有人赶着300只的“规模群”意气风发。“基础设施齐整,稻鸭共生有搞头”!村支书敲着桌子说的这句话,让在场师生心头一振,生态稻鸭模式与贡米高产的蓝图,在交流中渐渐清晰。

图片1(2).png

(图为团队成员刘广源摄)

午餐时端上桌的有机贡米,成了最好的“介绍信”。米粒饱满如珠,蒸煮后香气穿透屋梁,入口软糯中带着清甜。“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品种,就靠这片水土养着”。农户陈水生的话里满是自豪,也让队员们对下午的田间调研多了几分敬畏。

烟雨蒙蒙的午后,团队成员深一脚浅一脚走进稻田。有人蹲下身将手掌浸入田水,感受着水温对稻苗根系的滋养;有人用手指丈量稻苗行间距,默默计算着光合作用的最优空间;更多人俯身观察水稻分蘗的个数,笔记本上记录了水稻生长情况。忽然,一名队员指着一株稻苗惊呼:“这里的叶子卷起来了,还有小青虫”!

话音未落,水稻专家田碧虎与龚向胜博士已拨开稻丛走来。“这是典型的卷叶螟危害”,田碧虎拨开卷曲的叶片,露出被啃食的痕迹。“这边还有枯鞘,钻心虫在稻苗里打隧道,加上连日阴雨,病菌就顺着伤口钻进去了”。他指着邻近几株稻苗,“你们看,只要一棵发病,三五天就会蔓延,最后整株枯死,颗粒无收”。龚向胜博士补充道,这种病虫害就像稻田里的“隐形杀手”,传统农药虽能防治,却会破坏贡米的有机品质。

图片1(3).png

(图为团队成员邓雅金摄)

“不过咱们有天然的‘医生’啊”!田老师话锋一转,指向田埂边嬉戏的鸭群。原来,农户们散养的麻鸭正是生态防治的关键——它们在稻田里穿梭,既能啄食钻心虫、小青虫,又能吃掉杂草,粪便还能当作天然肥料。“测算过,鸭群能减轻至少一半的病虫害,加上合理密植和水质管理,基本能守住贡米的品质底线”。

图片1(4).png

(图为团队成员吴铖摄)

微风吹拂的晚饭后,队员们坐在田埂上整理数据,裤脚的泥点与笔记本上的数据相映成趣。从座谈会上的宏观数据,到稻田里的细致观察,大家渐渐明白:郭家湾贡米的盛名,不仅藏在1266亩稻田的翠绿里,藏在10700只鸭苗的嘎嘎声中,更藏在“稻鸭共生”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碰撞里。

“明天咱们去看看鸭苗的养殖密度,再测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田碧虎老师的话让队员们干劲十足。夜色中的郭家湾,稻田里的蛙鸣与鸭舍的动静交织成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态、丰收与希望的故事——而“稻可道”团队的实践,正是要让这个故事,在科学的护航下,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图片1(5).png

(图为村干部吴沥海摄)

 

收藏本页  |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