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项光亚与药学院师生谈心谈话:以自律锚定方向,以规划点亮大学生活
作者:  来源:宣传部  浏览量:0 日期:2025-10-24 

10月23日下午,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项光亚在药学院与师生代表开展座谈交流,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谈话,为在场学生送上了一堂接地气、有温度的成长指导课。

破误区:“大学就轻松了”是对成长的误读

“很多父母会说‘高中苦三年、大学就好了’,但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必须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甚至有害。”座谈一开始,项光亚就直指学生初入大学时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

他结合多年教育经验,为同学们分析大学的不同之处:“中学学习是‘强度型’的重复努力,比如反复刷题提分。但大学学习是‘挑战型’的综合历练,需要主动规划、自主管理,难度和要求其实更高。”

为了让道理更贴近学生生活,项光亚从日常细节切入:“如果上午没课,你们会几点起床?会不会匆匆啃着包子赶去上课?”当得知很多同学有不吃早餐、睡懒觉的习惯后,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作息习惯——即使8点上课,也会提前预留充足时间从容吃早餐、作好工作准备。

“规律作息不是小事,而是自律的起点。管不住自己的作息,就容易管不住学业节奏,甚至出现挂科、迷失方向的问题。”他告诫同学们,曾见过因轻信“大学轻松”而放纵自己最终面临学业危机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从大一就建立“大学是成长加速器”的认知。

谈成长:创新大赛是能力锻造的“磨刀石”

“参加大赛只是为了拿奖吗?其实不然。”当学生提及想参与创新赛事时,项光亚的解读让大家豁然开朗。

项光亚以药学院谭琪明老师带领团队从校赛、省赛冲进国赛的经历为例,详细拆解参赛价值:“备赛过程中,撰写材料、做PPT、团队协作、答辩控场,这些能力在课堂上很难集中锻炼。而对文稿格式、字体统一、标点规范的严苛要求,更是在培养‘骨子里的严谨’—— 这对制药行业来说,直接关系到未来生产质量与管理规范。”

他特别强调,大赛的经历对就业也是“硬背书”:“简历上‘国赛银奖’‘省赛金奖’的字样,背后是用人单位对你抗压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认可。哪怕没拿最高奖,这段‘脱层皮’的经历,也会让你在思维方式、表达能力上远超同龄人。”

解困惑:专业不对口?成长比“对口”更重要

座谈中,一名学生坦诚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我原本想读计算机专业,现在学制药,但未来想开一家图文店。很多人说‘专业不对口、大学白读了’,我该怎么办?”

项光亚听完笑着回应:“专业对口不是衡量大学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举了两个生动例子——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毕业于四川大学药学院,某热门游戏的核心创作者,本科专业是生物技术。“他们的专业和最终职业看似无关,但大学教育赋予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才是支撑他们跨界成功的关键。”

他肯定这名学生的理想:“开图文店的目标很好,但不能‘稀里糊涂盲目开’。你可以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主动了解图文行业的发展趋势、运营逻辑,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学设计、练沟通——把专业培养的严谨和兴趣所需的创意结合起来,反而会成为你的优势。”

现场还有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从高中复读时 “5点50分亮灯早读”的坚持,到大学定下“认完同班同学、写一本小说、学一门乐器”的小目标,真诚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项光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时而点头回应,时而提笔记录,鼓励大家“把小目标落实到日常,让大学生活既有‘充实’,更有‘方向’”。

一场座谈,一份成长指南

“以前总觉得‘成长规划’是大道理,今天校长用早餐、作息这些小事一讲,突然就懂了该怎么开始。”座谈结束后,一名学生感慨道。这场一个多小时的座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身边事”“真实案例”“贴心建议”,为学生拨开了大学生活的迷茫。

项光亚表示,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未来会更多开展此类面对面交流活动,让校领导深入学生谈心谈话成为常态。对在场学生来说,这次座谈不仅解答了当下的困惑,更让他们明白:大学生活的价值,在于用自律守住底线,用规划激活潜力,在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ScreenShot_2025-10-24_112340_417.png

ScreenShot_2025-10-24_112323_555.png

 

 

收藏本页  |  打印本页